前言
本标准由大同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大同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俊英、何太。
本标准由大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12-01批准发布。
谷子种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谷子种植的选地、种子、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要求。
本标准适应于大同地区的谷子种植。
2.谷子种植技术
2.1选地选茬
谷子不宜重茬,必须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中、下等肥力的水旱地均可种植。前茬以豆类作物为好,油菜、薯类、麦类也是谷子的好茬口。
2.2整地施肥
2.2.1秋耕施肥
秋深耕20—25cm,同时结合耕翻每667m2(平方米)施优质农家肥2000—4000kg,过磷酸钙40—50kg,碳酸氢铵30—40kg。
2.2.2顶凌耙耱
早春气温回升土壤刚解冻,立即顶凌耙耱,压碎坷垃,蓄墒保墒。
2.2.3精细整地
播前2—3天,反复耙耱,精细整地。
2.3选用优种
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4种子处理
2.4.1晒种
播种前3—7天,选择晴天将种子摊放在席子上,以2—3cm厚为宜,翻晒2—3天。
2.4.2拌种
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拌种,防治谷子白发病。
2.5播种
2.5.1播种期
5月上、中旬播种。
2.5.2播种深度
一般播种深度为3—5cm。土壤墒情好的可适当浅些。
2.5.3播种方式
耧播或机播。
2.5.4播量
每667 m2(平方米)用种量0.5—1kg。
2.5.5施种肥
每667 m2(平方米)用3kg磷酸二铵或尿素作种肥,播种时随种子施入沟内。在土壤干旱、墒情差的情况下不施种肥,防止烧芽,造成缺苗断垄。
2.6田间管理
2.6.1砘压
2.6.1.1播种后砘压
播种后用石砘随耧沟轧地,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提墒增加土壤表层水分,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
2.6.1.2种子发芽、幼苗出土前砘压
种子发芽后,幼苗出土前,用石砘随播种沟再次轧地,踏实土壤,防止“悬苗”,助苗出土。
2.6.1.3播后遇雨砘压
播后遇雨用石砘镇压,及时破除地表板结。
2.6.2留苗密度
水地每667 m2(平方米) 2.5—3万株,旱地每667 m2(平方米) 2—2.5万株。
2.6.3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结合定苗进行浅锄,围土稳苗;苗高25cm左右时,深中耕一次,同时去除杂草;苗高40cm左右时,再次深中耕并培土,防止后期倒伏,同时去除杂草。
2.6.4浇水
旱地谷子通过调节播种期,使谷子的需水期与雨季相吻合。水地谷子幼苗期应控水蹲苗;拔节孕穗期浇水,促大穗、增粒数;抽穗前后为需水临界期,浇水防止“卡脖旱”;开花灌浆期,如遇干旱应轻浇水,确保粒多、粒饱、粒重。
2.6.5追肥
2.6.5.1拔节孕穗期追肥
结合浇水每667 m2(平方米)追施硝酸铵20kg,旱地应趁雨追施。
2.6.5.2灌浆期追肥
每667 m2(平方米)用2%的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kg,叶面喷施;抽穗前到灌浆期用浓度为3%的硼酸溶液100kg叶面喷施,间隔一周再喷一次,以加速灌浆,提高粒重。
2.7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即可收获。谷子收获后,运到场上堆放5—7天再切穗脱粒,谷子的后熟作用,可增加粒重。
3.病虫草害防治
3.1主要病虫害种类
3.1.1病害种类:白发病。
3.1.2虫害种类:粟灰螟、粘虫。
3.1.3杂草种类:谷诱草、刺儿菜、灰菜。
3.2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草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抗(耐)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治为重点,物理、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3.2.1栽培防治
3.2.1.1轮作
实行3—5年的轮作制度。
3.2.1.2除杂去害
冬春彻底刨烧清理谷茬,及时处理谷草,消灭谷茬、谷草中越冬的粟灰螟幼虫。定苗中耕除草时,及时拔除并烧毁发病株,控制病害扩散。
3.2.1.3播后覆土
如土壤墒情较好的,播后覆土尽量浅些,有利于助苗出土,减少发病。
3.2.2药剂防治
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天然物质和合理、交替、轮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附加说明:
山西省大同市地方标准
DB/T140200007-2006
谷子种植技术规范
大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006-12-01发布 2007-01-01实施
▲大同广灵县谷子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