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是闻名中外的“杂粮之乡”。“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内蒙”。在我国现代农业日新月异和我区经济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消费者对食物多样性、营养性、安全性的需求,必须发挥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杂粮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把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杂粮播种最大的两个杂粮作物,谷子、高粱常年种植面积600万亩左右,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及轻简化生产技术的发展,谷子、高粱生产逐渐由一家一户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由于新型经营主体更加重视良种更新,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的谷子、高粱种业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变,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和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北方杂粮重要种植基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三五”谷子、高粱种业发展成效回顾与经验总结
(一)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提高种子质量和种子商品化率。当前,在杂粮产业振兴、农业绿色发展、产业扶贫、健康中国等战略背景下,谷子高粱等特色杂粮的消费需求、农户种植意愿均呈增长趋势,全区谷子种植面积增幅明显、高粱种植面积略有增加。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地下水超采区、旱作区与特色产业扶贫等节水型作物谷子高粱种植面积扩大明显,赤峰、兴安盟、通辽等优势区在现有基础、市场需求及加工发展背景下,规划进一步合理,优质专用谷子高粱种植区域,规模化优质谷子高粱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供应基地正在形成。
(二)选育优质品种,配套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了公益性、基础性种业科研财政的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谷子高粱种质资源开发、常规品种的选育、关键技术研发,选育出一批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耐逆、适宜机械化耕作收获的优良新品种,制定了谷子高粱标准化栽培技术,谷子高粱良种繁育技术,为全区谷子高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在优良新品种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带动下,减少资源消耗,产生良好的种植效益,促进了全区谷子、高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金苗K1”谷子品种已经成为杂粮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品种,该品种是国家一级优质米,深受种植户、推广者、粮食收购及深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欢迎。
(三)生产能力提升,供应能力增强。谷子、高粱种子生产的主体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农牧业龙头企业,制种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据调查,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谷子种子生产企业有20家左右,年大田用种设计生产能力100万公斤,实际生产量60万公斤左右。高粱种子生产企业18家左右,年大田用种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公斤,实际生产量约为200万公斤。谷子、高粱种子生产高度集中,其中赤峰市种子生产量达到80%以上。符合GB4404.1-2008规定标准的种子达到75%以上。
▲内蒙古金苗K1谷子种植
二、目前杂粮杂种业,基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持政策不足,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谷子作为我国的传统粮食作物,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目前仅被列为小杂粮系列,国家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的粮食并没有包括谷子、高粱等,特别是没有相关的收储政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农户种植效益不稳,风险较大,农民种植积极性整体不高,从而影响种业企业投入研发意向不足,种业产业发展水平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无法真正体现出谷子、高粱的优势和价值。
(二)育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成果转化率低。现科研机构从事谷子高粱研发的少,且育种项目多在低水平重复;育、繁、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的品种选育,其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应用与推广与主要农作物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事杂粮育种的科研单位同时也承接公益性科研项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当前育种科研机构的技术与运用等未形成系统性结构,导致技术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科研内容与实际应用差距较大。
(三)科企合作滞后,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品种更新换代慢。我区杂粮种业起步时间较晚,杂粮种子企业现状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数量少;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少,技术储备不多,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完善,品种创新等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区已有登记品种多数是由科研院所育成,企业育成品种较少。科研单位具有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一些财政投入,品种选育能力强。而企业具有市场需求敏锐、销售和推广渠道广的先天优势。但是,我区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缺乏有效协作机制,科研院所与种企实质性合作程度低,造成育种与推广结合性差及受商品粮市场波动剧烈,造成谷子、高粱主栽品种更新换代慢。
(四)品种数量较多,质量差差不齐,产业高质量发展压力大。内蒙古自治区的谷子高粱品种按照用途划分,谷子主要划分为食用、饲用,以食用为主;高粱主要划分为酿造、食用和青贮,以酿造为主。按生育期又可分为不同熟期的品种,以中晚熟品种为主。由于谷子种子可替代性,增产性状相对比较稳定的特点,虽然用种量虽然不大,但仍有一些农民生产上使用种、粮不分的自留种子。同时,谷子高粱品种多,混杂严重,品种质量差差不齐,优质新品种很少,特别有突破性的大品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影响了谷子高粱商品粮优质率和市场竞争力。
(五)标准化的种子繁育基地少,优质种子供应不足。谷子、高粱种子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原原种、原种繁育,良种繁育,成品种子加工,质量检测和控制等环节。但由于对田间生产环节的基地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市场上品种杂乱,良种供应量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与农资价格上涨加快,导致劳动力密集型谷子、高粱繁育技术成本高、能耗大,再加上田间生产缺标准化质量控制,优质种子繁育的压力越来越大。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
三、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打造杂粮种植基地几点建议
(一)强化区域布局,倡导理性种植。依据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种植习惯,加强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在全国优势区域布局,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支持优势区域种植,合理布局,鼓励农户理性种植,维持市场供需平衡,避免市场供应过剩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进而损害生产者的利益。
(二)建立政府支持和引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联合重点龙头企业和优势科研单位,针对种业发展的科学和产业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制定相关合作共享协议,做到平台共享、成果共享和利益共享,同时将支持的重点转向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作物种子产业和技术研发,分步实施,构建促进杂粮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多元投入机制。
(三)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政府积极指导细化基地布局和基地管理,建立制种优势保护区;强化土地资源整理、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等资金整合;强化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支持,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强化企业人员培训,提高企业人员技术及管理水平。
(四)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近几年,谷子、高粱的价格波动频繁,市场供需不稳,为有效规避风险,应加强谷子、高粱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测与预警,实时发布生产销售等指导性意见,强化市场行情预测,为供需双方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避免盲目跟风,有效促进市场稳定运行。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政协委员、松山区政协主席 秦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