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灵的“东方亮”小米到云州区的黄花再到浑源的黄芪、凉粉,我市各县区都涌现出一批土特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特产是地方的名片,可也正是因为身上贴着的地方标签,所以资源专享度就低。龙头企业是特色产品发展的火车头,特色农产品能不能做大做强,关键就看能否培育出一批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今天,本报记者走进县区,走进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探究他们的发展路径。
广灵小米:摆上全国两会餐桌
“咱种的小米,不但能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而且还进了人民大会堂,专供全国‘两会’餐桌;北京奥运会期间,又成为北京奥运会专供食品。这,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大同东方物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指着包装精美的“东方亮”小米感慨道。
广灵小米历史悠久,自明宣德年间至清,一直被作为贡米,享有“御米之尊”的美誉。上世纪50年代,“东方亮”主栽区的广灵县宜兴乡南房村干部刘清,和省高寒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当地的土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进行了科学研究,明确了广灵“东方亮”栽培的必要生态条件。从那时起,“东方亮”小米就因其色泽鲜黄明亮,颗粒均匀圆润,入口清香绵甜而成为我省三大名米之一。
然而,这么好的品牌,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大,究其原因,有品牌意识淡薄,生产规模小,粗放式经营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灵县委、县政府注重广灵小米品牌的开发和振兴,全面进行广灵小米的品牌挖掘和整理工作,使广灵“东方亮”小米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播种面积逐年增加,规模化经营逐渐形成。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形成了以壶泉镇、南村镇、宜兴乡、一斗泉乡为主,以作疃乡、加斗乡、梁庄乡、蕉山乡为辅的广灵“东方亮”小米专业产区,推动大同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6年,广灵成为我省第一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2007年,广灵小米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灵小米还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被多家权威部门评为“最受欢迎产品”“消费者放心食品”。现在广灵“东方亮”小米不仅畅销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十几个国内大中城市,而且还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
▲餐桌上的广灵小米和浑源县凉粉
云州区黄花:农民致富“金花”
云州区是我省黄花的主要产区之一,从明朝开始,就享有“黄花之乡”的盛名。由于这里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该县种植的黄花色泽金黄、肉厚角长、脆嫩可口,其独特品质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一直被誉为“素食上品”,同时也是我省外贸骨干商品之一。
云州区黄花主要分布在倍加造镇、西坪镇两个万亩种植区,许堡乡和杜庄乡等其他乡镇也有零星种植。目前,云州区的黄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是县黄花总公司,该公司黄花绿色基地遍及130个村,约有5万亩。公司的主打产品“昊天牌”绿色黄花菜,已有鲜黄花、保鲜黄花、野生黄花、精品出口黄花4个系列28个品种,产品销往11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2个省市区,让大同黄花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更为可喜的是,为进一步壮大黄花产业,云州区委、县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1年,该县推出了种植1亩黄花补贴500元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黄花种植业,全力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型跨越。除此以外,还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不断加大黄花新功能开发和黄花新产品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发展链。目前,已有企业对云州区黄花的根、茎、叶、花进行了立体开发,并依据黄花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的保健品开发,准备投资上马黄花深加工提纯项目。
▲2020年5月11日,习总书记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考察调研
浑源黄芪:期待锦上添花
“世界黄芪在山西,山西黄芪在浑源,浑源黄芪甲天下”。浑源黄芪是我市着名特产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宋代以后的医家始终把浑源黄芪视为正宗和上品,故有“正北芪”之称,浑源县因此被誉为“黄芪之乡”。2009年,浑源县“正北芪”顺利通过了国家GAP基地和药品GMP认证,随后,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浑源黄芪药材
两项优势造就了浑源黄芪:其一,黄芪属大宗中药材,素有“十药八芪”之称,药用价值极高;其二,黄芪种植地位于浑源恒山山脉,依靠特有的气候和土壤,使浑源黄芪内含高比例的有效成分。浑源黄芪栽培尽管已有百年历史,但种植面积不大,仍然以野生和半野生为主。为了重振黄芪产业,上世纪90年代,浑源县委、县政府鼓励山区农民发展黄芪种植,并由政府出资集中采购,将购买的黄芪种子免费分发到农民手中。目前,全县适芪面积33万亩,年产100万斤左右。
仅仅依靠种植、卖原料,农民只有种植效益。要想黄芪产生更大效应,就必须进入车间深加工,从而提高其附加值。为此,浑源县政府积极培育相关龙头企业。恒山黄芪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浑源县成立最早的民营企业,年加工能力为1000吨,目前开发出6大系列600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10个省市,出口马来西亚等国家,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
如何使浑源黄芪种植加工业这一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又好又快地发展?去年底,浑源县领导专程前往北京,向中国“黄芪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求计问策。
▲浑源黄芪
阳高杏脯:产业重现光彩
一间房、一口锅,随便加工随便卖,由于卫生难以保证,缺乏品牌包装,阳高杏脯渐渐失去了市场。随着该县这种自产自销的杏脯生产模式由“合作社”的联合加工模式代替,生产环境改善,产品质量提高,阳高杏脯又打入了太原、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型超市。
阳高县古城镇杏脯加工商李夫祥说,阳高杏脯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小吃,在晋、冀、内蒙古小有名气,上世纪70年代,产品远销过香港、日本。但由于产业的季节性,生产加工长期以散户为主,阳高杏脯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全县范围内的各杏脯加工点产量及其有限,且存在环境卫生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极大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为了保护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该县杏脯加工整治工作组,经过广泛深入地调查,之后,研究确立了杏脯生产“合作社+零散户”的生产模式。合作社开发、试验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规范杏脯加工操作行为,使众多杏脯加工作坊有了统一的管理要求,统一的生产标准,统一的出厂检验和统一标识标注。
李夫祥在2008年开始从事杏脯加工,立业之初,他很重视产品的品牌化,并申请了自己的商标。由于自己有400亩杏林,去年加工出的10多吨杏脯全部销往内蒙古、太原等地。
▲大同特产:阳高杏脯
浑源凉粉:独特风味 香飘国外
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晶莹剔透的凉粉配上炸的金黄酥脆的蚕豆、切成菱形的豆腐干、红红的辣椒油,绿色的香菜等辅料,色香味俱佳,禁不住让人胃口大开。正宗的浑源凉粉既得益于当地特有的水土,更离不开精到的选料调制。过去,正宗的浑源凉粉只能在浑源当地吃到,离开了浑源就变味了。此事让李瑞意识到,如果把保鲜问题解决了,浑源凉粉就能走出家门。
李瑞,恒山脚下的官王铺村人,开过煤矿,跑过运输,做过木材经销。2004年12月,李瑞放下手头的木材生意,他要专门做能带得走的凉粉。2006年7月,历经18个月试验后,李瑞做出了既能保持传统风味,又能存放3个月不坏的凉粉,而且通过了相关质量检验。他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并申请了专利。同年12月,李瑞投资10万元建起了大瑞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如今,李瑞的产品已经在北京、上海、内蒙古设立销售网点136处。2010年11月,在第十三届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导购会上,大瑞食品公司生产的凉粉与韩国万隆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了20万元人民币外销合同,浑源凉粉真正走出山村,走向了世界。
▲浑源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