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亮小米
在晋北高原上,有一方享誉神州的名泉——壶泉。其三万多顷湿地里烟波浩渺,芳草萋萋,物产丰富。素有“塞北小江南”和“小蓬菜”之称。日夜流淌不息的壶泉之水孕育了两岸的村庄和沃野。且不说独具特色的广灵五香瓜子、老香豆腐干、画眉驴肉。这里还是“东方亮”小米的产地,现已发展成为山西省首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的绿色品牌产业。
“东方亮”小米颗粒光洁,色泽金黄,熬成小米稀饭后,具有粘而润滑、香味可口的独特风味。常食此米,可健胃益脾,补血降压,并对心脏、肝脏、贫血、癌症等有相当的辅助疗效。尤其是当地的产妇分娩后都要专食小米稀饭一个多月,对增加乳汁分泌、加快体力恢复皆为最佳的补品。几百年来,热情好客的广灵人总是拿“东方亮”小米招待尊贵的客人,喝上一碗甜津津的小米稀饭,倍感神清气爽,连每个毛孔里都会舒适至极。
东方亮小米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从明朝宣德年间敬献朝廷后便享誉京城,一直成为朝廷中的“贡米”。说起东方亮小米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般的民间传说:康熙年间,由于皇帝勤政,使大清王朝进入了空前盛世的局面。一天夜晚,康熙皇帝案头上的奏章公文堆积如山,时辰已过子时,但他批阅公文数量还未过半。康熙皇帝不禁有些倦意,连忙唤来御厨做些稀饭送上来。御厨立即用“贡米”熬成稀饭米汤送到皇帝案头。说也怪,喝着甜津津的米汤,康熙的倦意立即烟消云散,精神了许多,又继续批阅起来。当他把最后一道公文批阅完后,仍然精力充沛。收拾好笔墨纸砚后,却意外地发现窗纸已经发白,原来是天已亮了。康熙皇帝深感这小米稀饭的神奇,便赐名来自广灵的“贡米”为“东方亮”。
此后,尽管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东方亮”小米却一直名震京城,享誉神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八路军115师359旅进驻广灵。为了鼓舞子弟兵们抗击日寇的士气,当地老百姓每天都做上小米饭来接待战士们,用小米熬成的米汤喂养着一名名从前线送下来的八路军伤员。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小米成了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的主要食粮。尽管日寇对根据地进行疯狂的“三光”政策,但“东方亮”谷子却冒着腥风血雨继续顽强地生长在广灵这块沃野上。鬼子来了,乡亲们把谷子埋在地下;鬼子走了,战友们又与乡亲们一起推起了石碾碾出了金灿灿的小米……八年抗战中,“东方亮”小米成了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小米加步枪”的史册里,“东方亮”的名字最响最亮,它金灿灿的色彩染红了共和国东方黎明的朝阳。
新中国成立后“东方亮”小米又被确定为国务院供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东方亮”谷子也日渐退化,倒伏、产量低已成为“东方亮”谷子亟待攻克的改良难题。这里,让我们永远记住一位老人的名字吧。他就是被人们誉为“谷子王”、“东方亮土专家”的全国劳动模范刘清。1957年,时任广灵县宜兴乡南房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清,决定对“东方亮”谷子进行改良。为了改变“东方亮”谷子低产、倒伏的现状。老人在“东方亮”谷子的播种、留苗、灌溉、施肥上深人观察研究。经过几年的摸索试验,他终于培育出了新一代的“东方亮”谷子,使“东方亮”谷子具备了抗倒伏、产量高、抗病虫害、味道香甜的特点。1962年,新品种“东方亮”谷子在南方村大面积种植后,获得了圆满成功,亩产达到了350公斤。1973年又增加到402公斤。从那时开始,“东方变”小米从宜兴乡南房村扩大种植到附近村落及全县部分村庄。经过30多年的精心培育种植,“东方亮”小米焕发出了勃勃生机。1992年,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8年,被评为深圳国际食品博览会最受欢迎的食品。
▲广灵县宜兴乡南房村的谷子
进人新世纪后,“东方亮”小米通过资源整合、做大产业、挖掘文化内涵等良性举措,一种“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正初步形成。其中,“兴宜”小米精加厂、东方物华公司、“志合”农副产品加工厂、“金亮”农副产品加工厂等,通过打造品牌,已使“东方亮”小米成为具有浓郁地产特色的绿色生态环保品牌。2006年,在以“新农村、新产业、新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会上,来自广灵的“东方亮”小米备受青睐,采购商络绎不绝,现场销售火爆。
“这是一片金黄,这是一片芳香,它的名字就叫东方亮,亮就亮在它像太阳……”伴随着中国歌舞剧院原主态歌手高宝利清亮的歌喉,“东方亮”小米的名字正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回荡着,越唱越响,越唱越亮,2006年底,广灵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后,更为“东方亮”小米打造绿色品牌铺平了道路,2007年,“东方亮”小米又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商品学会中国优质产品称号。此后,广灵“东方亮”小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相继成为“十七大”、“两会”的专供用餐食品。2008年8月,又走上了奥运会的餐桌。展望未来,“东方亮”小米将像它的名字一样把神州大地照亮,为人们的生活送去无限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