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谷养生 > 阅读详情

营养饮食:喝汤养生需要注意的三个事项

发布时间:2011-07-31 23:22:58    来源:小米网    阅读次数:15068

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喝汤有什么禁忌?饭前喝汤对健康有益,但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早餐可适当喝多些,补充夜间损失的水分。中晚餐前喝汤以半碗为宜,尤其是晚上要少喝,否则影响睡眠。晨起喝肉汤或小米粥,夏天喝绿豆汤,冬天喝羊肉汤,体胖者喝蔬菜汤,孕产妇、哺乳女性以及老人、小孩喝骨头汤。

一、注意喝汤的正确时间和量

老话说“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喝汤养生。其实,这话是有道理的。吃饭的时候,食物是经过口腔、咽喉、食道最后到胃的,这就像一条通道。吃饭前先喝口汤,等于是将这条通道疏通了以便于干硬的食物通过,而不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

虽然饭前喝汤对健康有益,但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一般情况,早餐可适当喝多些,因为早晨人们经过一夜睡眠,损失水分较多。中晚餐前喝汤以半碗为宜,尤其是晚上要少喝,否则频频夜尿影响睡眠。

饭前喝汤养生
▲饭前喝汤养生

二、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汤类

1、晨起最适合喝肉汤,因肉汤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消化可维持3-5小时,避免人们一般在上午10-12点这个时段易产生饥饿和低血糖现象。喝小米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小米粥营养价值丰富,含热量多。

2、不同季节喝不同的汤可以预防季节性疾病。如夏天宜喝绿豆汤,冬天宜喝羊肉汤等。

3、体胖者适合在餐前喝一碗蔬菜汤,既可满足食欲,又有利减肥。体型瘦弱者多喝含高糖、高蛋白的汤可增强体质。

4、孕产妇、哺乳女性以及老人、小孩可在进食前喝半碗骨头汤,补充身体所需的钙。注意,骨折病人不宜喝骨头汤。

5、月经前适合喝性温和的汤,不要喝大补的汤,以免补得过火而导致经血过多。

6、感冒的时候不适合煲汤进补,就连品性温和的西洋参也最好不服用,因为这些油腻的汤容易加重感冒症状。

7、喝汤不能长期只喝一两种,应该各式汤饮交替,更能增加食欲,平衡营养。具有食疗作用的汤要经常喝才能起到作用,每周喝2-3次为宜。

小米汤
▲小米汤

三、一些喝汤误区与禁忌

误区一:汤泡饭

我们咀嚼食物,不但要将食物嚼碎后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湿润,而唾液是不断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能帮助消化和吸收,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将饭泡软了,就算不咀嚼也不会影响吞咽,所以吃进去的食物往往还没经过唾液的消化过程就进入胃了,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部不适。

误区二:喝汤去“渣”

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说,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汤里。所以喝汤后还要吃适量的肉。

误区三:喜欢喝刚煲好的热汤

刚煲好的汤往往很烫,而很多人却偏偏喜欢喝这种很烫的汤,认为喝进去更暖胃暖身。其实,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的温度,超过此温度则会造成黏膜烫伤甚至消化道黏膜恶变,因此50度以下的汤更适宜。

展开全部内容
文章地址:http://www.huangxiaomi.net/topic/tp20gu.html
已有0条评论>>参与评论

* 请自觉遵守政策法规,文明发言。

相关内容
  •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语出自《后汉书》,糟糠之妻不下堂上一句是“贫贱之知不可忘”。出自东汉时期大司空宋弘语“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这里糟糠是指穷人用来充饥的米糠等粗劣食物。

  • 红糖小米粥的做法

    红糖小米粥的做法

    红糖小米粥,也叫小米红糖粥,常用于体弱者补益、产后气血不足的调补或女性生理期调理食用。本文介绍了红糖小米粥的做法、红糖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等信息。

  • 悯农两首 李绅

    悯农两首 李绅

    诗人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写下反应农民艰苦生活、呼吁珍惜粮食的《悯农二首》。《锄禾》《悯农》这两首古诗流传甚广,千古传诵,李绅也因此被誉为“悯农诗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唐朝宰相。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 三种安神助眠的食物

    三种安神助眠的食物

    优质的睡眠可以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很好的休整,香蕉缓解精神压力、莲子镇静安神、小米粥所含的色氨酸可以促进大脑分泌神经递质,三种食物都有安眠功效,小米加莲子煮成“莲子小米粥”安眠功效更佳。晚餐喝一碗小米粥助你有个好睡眠!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5  www.huangxiaomi.net  小米网   版权所有“黄小米,大产业!”   联系邮箱:xiaomichanye@qq.com(商务合作

关于我们   国家工信部备案:晋ICP备2023017507号-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温馨提示: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消费、医疗依据。

百度 360网站安全检测

隐藏客服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