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谷养生 > 五谷之长

五谷之长

发布时间:2022-07-18 12:52:06    来源:小米网    阅读次数:1191

粟为五谷之长,五谷养生,小米为长。种植小米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与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比,小米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小米是一种药食同源食物,有和中、益肾、滋阴、除热、解毒等功效。五谷为养,五谷中的首选是小米。中医认为,人食五谷而化精,五谷杂粮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而小米是五谷中补肾功效最强的。

种植icon

小米的历史

粟为五谷之长”、“稗为百谷之长”。谷子是我国传统、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被称为“五谷之首”“五谷之长”“百谷之长”,在我国至少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谷子具有耐旱、耐贫瘠、耐储藏、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小米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数千年来,谷物小米不仅养育了华夏子孙,而且对中华文明的孕育、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数据icon

小米的营养组成

五谷养生,小米为长”。小米的营养成分丰富,含蛋白质(9.2%-14.7%)、淀粉(约70%)、脂肪(3.0%-4.6%)、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以及钙、铁、锌、硒、钾等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种。据测,每100g小米中,含蛋白质约11,比大米、小麦、玉米含量高;脂肪约3.5g,碳水化合物约76.1g,都不低于稻、麦;维生素B1的含量0.33mg,是大米的几倍,位居所有粮食之首。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小米每100g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达0.12mg。

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

知识icon

“五谷为养,小米为长。”

五谷为养,五谷中的首选是小米。《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膳食为原则,意思是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五谷是用来营养身体的,五果是用来作为辅助营养品的,五畜之肉是用来补益身体的,五菜是用来补充食物营养不足的。中医认为,“人食五谷而化精”,五谷杂粮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而小米是五谷中补肾功效最强的,明代“药圣”李时珍更是将小米称为“肾之谷”。在中医学中,小米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小米可用来煮粥、做面食、酿酒,种仁入药可入药,药性味甘、咸,性凉,有和中(调和脾胃)、益肾、滋阴、除热、解毒、养心安神、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名医别录》记述:“(小米)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元代吴瑞创作的《日用本草》中记载:“(小米)和中益气。”《滇南本草》中记载:“(小米)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述,“(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健康与养生》刊文说,“小米中含有类雌激素物质,有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的作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述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内容
  • 常吃小米补血安心神

    常吃小米补血安心神

    专家表示,小米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等物质,非常适合补气补血。所以,北方很多产后贫血气虚的女性都比较喜欢吃小米调养身体。而在中国古代,小米也是一种非常受推崇的食物。那么,小米的营养到底有哪些呢?吃小米的好处又有什么呢?

  • 五谷可养命 夏季多喝小米粥

    五谷可养命 夏季多喝小米粥

    夏季吹空调不利于养生,要注意预防空调病,另外,夏季饮食也需多加注意。在谷物中,要强调一下吃小米的好处。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五谷为养,小米为首,在谷物中,要强调一下吃小米的好处。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 谷物杂粮复配技术与营养互补

    谷物杂粮复配技术与营养互补

    杂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五谷杂粮在日常膳食中的互配,并形成了五谷养身的饮食观。阐述了谷物杂粮的历史地位、营养价值、营养互补及其保健功能,并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杂粮复配产品的技术提出了看法。

  • “黄金搭档”——小米玉米粥的做法

    “黄金搭档”——小米玉米粥的做法

    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小米被称为“五谷之长”。小米和玉米碎搭配煲粥被称为“黄金搭档”,小米玉米粥是一款很有营养的食物,有开胃养胃、补肾、滋阴养颜、延缓衰老、降低胆固醇等功效,民家也称作小米玉米渣粥。下边来看一下小米玉米粥的材料和具体做法。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4  www.huangxiaomi.net  小米网   版权所有“黄小米,大产业!”   联系邮箱:xiaomichanye@qq.com(商务合作

关于我们   国家工信部备案:晋ICP备2023017507号-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温馨提示: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消费、医疗依据。

百度 360网站安全检测

隐藏客服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