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我省“小杂粮王国”的优势,推进山西农业“特”“优”战略和杂粮产业发展,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加快山西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出发,对我省杂粮优质种业的发展做出了制度安排。
▲杂粮作物谷子
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种业基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
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保存着我省各地的7.5万余份作物种子。库存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是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有近4万份,居全国之首。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方案》立足我省丰富的杂粮种质资源优势,提出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打造杂粮保护利用中心和创新高地,强化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育种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推动科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杂粮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布局全省杂粮良种生产基地,全方位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杂粮科技创新和良种供应基地。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重点围绕谷子、高粱、马铃薯、杂豆、燕麦、荞麦、糜黍、藜麦等杂粮作物,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种业基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等工作,到2030年,建设成为全国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育种创新高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良种供应基地。
——完善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到2025年,杂粮种质资源保存份数达5万份以上,鉴定评价比例达到30%,杂粮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杂粮种质资源保存份数达6万份以上,鉴定评价比例达到60%以上,创制优异新种质500份以上,推动杂粮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规范运行,实现杂粮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大幅提升和有效共享利用。
——杂粮种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育种创新和育种联合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0年,选育成有影响力的杂粮品种50个以上,突破性品种20个以上,科技型杂粮种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建立完善杂粮种业基地体系。到2025年,种业基地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设杂粮良种展示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2030年,建设杂粮良种展示示范基地2万亩以上,创建杂粮制种大县10个以上,杂粮良种制种面积达50万亩以上,良种供应能力满足我省、辐射全国,杂粮良种覆盖率达95%。
全力打造全国杂粮育种创新高地,建设全国杂粮展示示范基地、全国杂粮良种供应基地
我省从南到北纬度跨度大,有山区、有平地,有很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怎样能把这些杂粮资源转化成生产力?《方案》确定的四大重点任务就是建设全国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打造全国杂粮育种创新高地,建设全国杂粮展示示范基地、全国杂粮良种供应基地。
——建设全国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建立健全杂粮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鉴定评价,挖掘优异基因,创制优异种质,建成国家杂粮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杂粮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鉴定评价平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一库两平台”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机制。重点加强珍稀、濒危、名优、特异杂粮种质资源与地方品种收集引进保存。建设国家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加快构建杂粮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开展杂粮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深度发掘杂粮优异基因、优异种质。组织实施杂粮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工程,鼓励种业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杂粮种质创新利用的主体。
——打造全国杂粮育种创新高地。科企共建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杂粮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型杂粮企业,育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杂粮新品种。综合运用前沿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结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建立精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到2030年,杂粮基础理论和育种技术水平领先全国。创建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杂粮创新中心和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北部冷凉区等3个杂粮创新分中心,完善杂粮种业创新空间布局。实施国家级杂粮育种创新项目,开展杂粮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谷子、高粱、马铃薯等高产优质、多抗专用、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到2030年,选育成有影响力的杂粮品种50个以上,突破性品种20个以上。
——建设全国杂粮展示示范基地。以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和山西杂粮科技研究院为依托,创建杂粮品种引进示范园。每年引进国内外新品种100个以上,在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集中展示示范,建成集品种展示、技术装备、高新科技于一体的杂粮品种引进示范园。在全省各类杂粮作物优势生产区域,依托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种业推广服务机构、杂粮专业合作社,分作物布局建设杂粮良种展示示范基地。到2030年,建设杂粮展示示范基地2万亩以上,展示示范新品种500个以上,形成覆盖面广、技术规范、机制灵活的杂粮新品种展示示范和评价筛选体系。
——建设全国杂粮良种供应基地。合理布局制种基地、高标准建设制种基地,在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吕梁山区、北部高寒冷凉区等杂粮“黄金产业带”,以杂粮主产县资源禀赋为基础,产业优势为依托,科学合理优化基地布局,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到2030年,杂粮制种基地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杂粮良种覆盖率达95%。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为标准,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基地发展环境、监管能力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高产、高效、轻简繁育技术。到2030年,打造10个高标准制种基地县,建设30个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1个国家级杂粮种业产业园。
统筹加强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人才队伍保障,构建商业化育种及推广机制
杂粮种业振兴,人才起着支撑作用。
《方案》提出,要统筹人才和创新平台一体化建设,集聚我省人才优势,整合国家、省两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才资源,加快培养领军人才,支持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杂粮人才力度,优化杂粮创新核心团队,形成合理的人才体系。支持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养种业人才,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兼职教学和参与基础研究,促进种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到2030年,引进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粮种业创新团队1个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团队10个以上。
支持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种业龙头企业,在具备商业化育种的谷子、高粱、马铃薯等作物上,率先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育种体。以建立完善商业化育种模式为方向,引导种业企业以委托研发、购买服务、种子收益返还资金等方式注资科研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等形式,开展联合育种,促进科研院所的育种力量和育种资源有条件地向大型种业企业转移,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种业龙头企业承担科研攻关任务,推进杂粮育种项目和研发应用一体化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岳继和表示,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各级各类人才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助力我省杂粮种业振兴。要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对选育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新技术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作价,通过股权激励、成果转让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支持种子(苗)繁育企业集成应用良种繁育新技术,加速优良品种快速扩繁。
《方案》指出,还要推动优势企业与优势基地紧密结合,以“县企共建”方式建设现代制种基地和新品种研发、测试、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各地要严格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切实将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支持保障,坚持实体化落地、项目化实施、季度化推进、责任化落实、信息化创新要求,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有力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相信我省杂粮种业一定会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